资讯 > 声音 > 正文

黄友义委员: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翻译的价值

2017年03月10日 09:13
来源:天天快报·中国网记者张锐 0人参与   0评论

中国网3月9日讯(记者 张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3月7日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今年的提案是建议实行重大党政文献的外文同步发布。他表示,虽然中译外人才紧缺,但翻译待遇并不高,翻译人才还在流失。

“重大党政文献的外文同步发布是一个实际需要。我们过去有些文件是翻成外文同时发表的,但大部分文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举例说,“特别对我刺激比较大的一件事就是去年5月,我跟着政协代表团到法国去开会的时候,刚坐下,法国人就来找我要‘十三五’规划法文版,我说我们还没有翻译。我反问‘你们要这个干什么呢?这个是讲我们国内发展的,很长。’人家说,‘越长越细越好,因为我们议会里正在讨论法国新工业政策,我们想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跟中国对接。’”

黄友义委员表示,他没想到外国人对中国这么关注,“但的确有这种需求。这跟中国经济发展、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关,中国的发展跟他们的发展息息相关。”

现在看来,文件的同步发布是有现实需要,但应该让谁来翻译呢?

“我认为应该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合,中国人自己把握准确性没问题,但是外文不够地道,外国人听起来理解有困难。”黄友义委员表示。他觉得走中外结合的路子,符合全球化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所必需的。

他指出,要做到同步发布,翻译就必须提前介入。“等中文发表了,再来组织队伍翻已经来不及了,这有一个很明显的时间差。所以要让翻译在重大文件中文版发表之前,提前参与翻译。我希望上级领导考虑,组织一个快速反应部队。这既能满足外国人需要,又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不过,翻译人才现在还是紧缺,尤其是他提到的中外结合,“现在没有足够的外国人来帮助我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译外又涉及很多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化又有古典文化,又有当代文化,所以翻译量非常大。长期以来,学习中文的外国人非常有限。有一部分外国学者,他们仅仅侧重于文学上的翻译,而中国人的翻译,又常常是中式英文。现在北京有一些外国年轻人,他们在这儿学了中文,开始从事翻译,但是你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也都忙得很。事实上,光靠外国人是不行的。而中外结合,既能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又能保证外文的表达质量。当然,中国人也要经过精选,也不是谁都能翻。”

同时,中国经济走出去,也给翻译业增加了更多要求,“比如企业出去要投资,要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翻译过去;要把成套设备和技术卖出去,也需要外文介绍;中国企业在当地招收工人要进行企业化治理,也得把管理体系翻成外文。”

黄友义委员表示,不光英文翻译缺人,小语种更缺。“‘一带一路’涉及到的语种就更多了。我去新疆,就有政府部门说,‘你能不能提供几个阿拉伯语翻译和土耳其语翻译,我们跟这些地区的交往很多,让这些翻译全天候给我们做’。我说办不到,在北京的翻译当中,阿拉伯语翻译和土耳其语翻译都很忙。我参与的《大中华文库》项目,涉及到把中文的古典文学翻译成阿拉伯文,也找不到译者。”

“因为经济走出去,带动了文化走出去,导致中译外工作量的增加。我们要不断地扩大这支翻译队伍。好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翻译。”他说。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高速发展,或许也能满足一部分需求,甚至在某些领域取代一些人工翻译。黄友义委员对此表示,他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发展,但“人工智能翻译需要语言翻译能力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结合。大数据翻译的特点是数据越大,机器翻译得越快。然而现在数据不够大,因此机器翻译的能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方面还得靠人去干。机器翻译翻个初稿,然后人工修改,这个现在比较普遍的。如果说让机器完全取代人,它翻译的东西百分之百能用,现在做不到,只能在个别领域。而在人文类领域,以及我们国家的新观念、新理念、新表述,就没有数据库了,机器解决不了,还得靠人。”

要促使和鼓励更多人走进翻译行业,就需要提升翻译的薪酬和待遇,“从经济待遇上,衡量这个行业值不值得进入,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能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需求,很重要。他要养家、买车,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挣的钱不足以满足他的这些具体需要,他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呢?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很多翻译人员是有别的职业的,他晚上打打工,周末打打工做翻译。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职业的全天候的专职的翻译人才全力以赴做这项工作,那我们现在业内的待遇就还不够。”

黄友义委员认为,之所以翻译的待遇多年来得不到足够提升,主要是因为“社会普遍没有完全认识到翻译的价值。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一个人中文再好,如果对外,还得靠翻译成与中文一样好的外文,这个是高智商的工作,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来做的。长期以来,为什么翻译待遇上不去?是因为社会上对翻译的价值认识不够。这几年,大家才开始有所意识,但还是需要长期呼吁的。”


                       本文转自:天天快报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70309A08D1Y00



网友评论跟帖管理
0人参与  0评论
一键登录:I译+帐号快捷登录
最新评论
北京中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2016
京ICP备09007110号-1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气象路50号院
电话/传真 : +86 82000860 转 8516/8522/8085
手机 : 13911641357
邮箱 : ipph@foxmail.com/amandawang@cnipr.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91号